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259990934_c94dd23010(By judepics@Flickr)

1982年,兩位犯罪學家詹姆斯‧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佐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受到菲利普的啟發,於《The Atlantic Monthly》中發表〈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文中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假如房子的窗戶玻璃被打破了,而該扇窗戶又沒有及時修理,彷彿暗示人們得以縱容破壞,而去打破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使人產生無序的感覺,慢慢形成不良的風氣,違規行為亦因此滋生和蔓延。

由此可知,「破窗理論」是一種集體行為。要防止不良集體行為的發生,當出現「破窗」就必須趕快處理。否則,「破窗」就會發出訊號無序的暗示,大家的自律性亦隨之鬆懈。

這個理論,是在之前朱學恆的部落格中讀到的,由於台北市容裡,出現了不少的塗鴉(當然,這是將塗鴉視為非藝術而是某種幫派勢力或者亂源的一種想法),如果清潔隊或者市環保局並未即時來改善這情況,則進而可能產生破窗的效應,在朱學恆發表後,最近看到隨處的塗鴉數也隨之減少。

某種程度來講,我對於垃圾留言/部落格/帳號的處理態度也是一樣的,而短時間看起來的確起了一些成效。剛剛在某雜誌上看到這四個字,喚起了我對這件事的一些想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