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iOS開發者「Polydice」正式登場




2010年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大變化的一年,先是離開我很喜歡的nhn Taiwan、接著到郭董旗下,近距離親眼看到天子以及並與太子開會。緊接著回鍋yam,短短的半年,再一次遭遇經營權易手(上回是蕃薯藤易手為Webs-TV),與崇敬的辜家居然也能有所接觸;但這次不同的是,我並沒有選擇留下來。

在今年4月左右,Inside的Richard在公司裡頭,因為在討論某些外包案件時,我隨口對他說了一句,「那就自己開公司吧!」。這場景一點也沒有比Johnny Walker的廣告戲劇化,就只是覺得應該如此做的事情。7月,有許多事情都逐漸的明朗,在評估一些狀況後,就開始進入公司成立的準備。到了8月下旬,公司也就正式的成立。

公司的英文名稱為:Polydice (多面骰)

是某個下午在le Park咖啡館內,遍思不著後的最終結果,不管是紅酒瓶上的名稱、Coldplay的歌曲或者是其他擁有數字與英文名稱混合的名稱(Ex : 37 signals、5 minutes、6 waves),都曾經是發想的方式之一。

就在我們開始逛著龍與地下城 ( Dungeons & Dragons) 的Wiki後,情況有比較好轉,一開始的選擇有Ranger(遊俠)、Bard(吟遊詩人)等,熟悉的人都會知道這些是在奇幻文學中常見的職業名稱。最後在諸多選項下,我們選擇多面骰Polyhedral Dice的縮寫「Polydice」,做為公司的英文名稱。


說明一下,在龍與地下城的遊戲規則當中,凡舉人物創造、屬性、事件觸發等,都會利用到不同的多面骰,可以說多面骰決定了整個遊戲的取向與重大轉折,就好像人生中不斷的選擇,我個人認為也都是某種時運造成的。

至於中文名字的「寶利拾」則是透過Polycom的中文名稱「寶利通」,發想出來;然後同時我們也選了幾個音似的名稱,交由龍山寺的某算命師撿選決定。雖然有點俗氣,但我還是覺得比威靈頓好上一百倍(狂笑)。

Polydice在短時間內的目標,是專注在iOS平台上的應用程式開發(意即iPhone/iPad apps),至於中長期的規劃,或者是可能的變化,就看我們腦袋裡轉的狀況,還有我們擲出來的骰子數是多少來決定(大誤)。目前官網的位置在:http://thepolydice.com,但囿於人手,一切都還在施工當中。

各位如果有iPhone/iPad 的外包需求,歡迎與我聯繫,信箱是 fox@thepolydice.com 。前10位預約者將可獲得敝司限量發行金製骰子乙組。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使用Macbook Pro後一週心得:大好

3087720640_24d9083ba6_o 

這絕對不是一篇勸敗文。 

早在數個月前,前公司配發的Dell筆電上與螢幕交接的轉軸,一邊就已經出現斷裂,隨著時間的過去,在幾週前,另外一邊的轉軸也不堪負荷,一併斷裂,雖然主機仍舊能運轉如昔,但修復的金額實在是高的令人匪夷所思,於是購買新筆電便成為考量。

新筆電的選擇其實沒有花太多時間,由於身旁不少人使用Macbook上似乎都沒太大困擾,所以早在數個月之前,就已經打定主意,下一台筆電應該會是Macbook Pro,最終困擾我的是筆電的價格以及大小尺吋。最後在預算以及攜帶的考量上,就直接選擇Macbook Pro的最低入門款13吋版本。

某種程度上,這算是一種回歸,從幼稚園用Apple II玩超級運動員之後,就再也沒使用過蘋果電腦。我也相信,iPhone的熱賣,將會使得Mac電腦也逐漸受到歡迎。

以下是我使用MBP後一週的心得。

外觀

大部份人對於這點都不會有太大疑義,只要曾經在蘋果專賣店逛過,都會對於蘋果筆記型電腦的外觀設計感到嘖嘖稱奇,極簡俐落,一個極佳的工藝創作品。在鍵盤的敲打觸感上,較之先前的Dell筆電,Dell感覺過於鬆軟,當然,仍不及IBM(聯想)筆電的感覺。

 3684297418_3054815f79_b

電池續航力

一般使用Windows筆電的最大問題就是電池續航力,大概電力充飽後,在1~3個小時候電力大都會耗盡,而手上這台Macbook Pro 在一週使用之後,在電力充飽的情況之下,雖然不及官方所宣稱的10個小時,不過仍可撐上6~7個小時左右。

(官方的使用方式:測量無線上網操作時的電池使用時間,是在顯示器亮度設為 50% 的情況下瀏覽各種不同網站、並同時在文字編輯器中處理文字檔時測量所得。)

4643620412_f9b8f14021_b

開關機速度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滿意的地方之一,Windows的開關機會隨著系統的肥大而變得越來越慢,縱使重灌,速度會快上許多,但似乎仍比不上MBP;不論是開關機、抓取無線網路、或者是從休眠狀態恢復的速度,都令人驚奇的滿意。那種感覺就好像,我似乎都可以看到I am Mac廣告裡,PC努力掙著想要醒過來的臉。

作業系統的轉換痛度

這部份我認為是比較見人見智的,但依照我的使用經驗來說,我大約只花了一天就可以習慣大部份的瀏覽操作,習慣之後,會覺得許多設計相當的方便。但由於還沒有做上大量的文書處理,還無法感受iWork與Office間的巨大不適應感。到目前比較困擾我的2件事:

  • 部落格寫作:縱使擁有虛擬機器可以在Mac內使用Windows 7,但Windows Live Writer在這樣的環境下運作,似乎輸入法切換的方式跟我熟悉的方式完全不同,讓我有點困擾,以致於現在在部落格上的寫作,我還是主要利用家中Windows完成。目前Mac上似乎還沒有可以跟Windows Live Writer匹敵的軟體。
  • iPhone的快樂版App:在Windows底下,有許多對岸快樂國度做好的套件,經過詢問,在Mac上做到類似功能的軟體似乎是有,不過光看起來我就覺得頭痛…。所以我還是靠著Windows來做JB的相關操作。

另外一個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大概就是網路銀行,不過猜測使用Windows模擬器就可以解決此一狀況。

MAC的快樂版軟體

擔心會沒有像Windows一樣快樂嗎?依照目前我看到的資訊,Mac上一樣是很快樂的,只不過是討論的人相對於Windows少上太多,所以有種錯覺以為MAC是個正版天堂(誤)。

後記

當然,如果身邊有幾個果迷原本就在使用Mac電腦的人會更為方便,不論是軟體的取得、操作解說等,都可以獲得很多幫助;當然偶爾會遇上需要設hosts或者是想看看Mac Address這種奇怪的需求,這些大概花上個幾分鐘,利用Google一樣可以獲得解答。

Anyway,我仍然在摸索Mac上更多有趣的軟體以及功能,基本上這一點都不痛苦,而是有趣的。下一台筆電不妨考慮一下Mac吧 :)

4554306866_828773461a_b

另外,如果您是名程式開發者,可以參考此一文章:

(photo by mt33@flickr , huskermania@flickr ,richardbao@flickr, somefool@flickr)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只是無聊時間比較多

我一直相信,彼此意見不同,事情可以討論;懂得事情多,可以提點懂得事情少的人,也許可能需要不厭其煩的溝通,也許需要互相的讓步或妥協,但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不能夠討論的。

幾個月以來,我很無聊的跟幾位朋友,弄了一個簡單的共筆部落格,原本每個人就有自己的部落格,只是更新時間不定,有一搭沒一搭的寫;但在做了這個部落格以後,我們互相惡搞勉勵,訂出每週需要幾則的這種鳥規定,長短文不拘,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興趣的外電、報告、文章、課程,都希望能夠寫成中文,分享出來。

我可以接受被批評沒有想法、沒有百分百原創、論點有誤、有錯字;我相信的是,透過一定的分享,會帶來大家更多的看法與想法,讓大家有機會去思考一些有趣的東西。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待,我也不管inside其他人的想法,但以我fOx來說,我並沒有認為這件事情有多麼了不起。甚至有時在死線前,需要完成一篇文章前,我得先拋下所有事,想好主題,寫出一篇文章前,就這樣持續半年下來,只有熱血跟爽度在支持這一切。

有朋友曾經希望我去分享一些網路經驗想法,但我會推說,個人沒啥好說嘴的成績,只是剛好做了一些事情,我打從心底認為這些都只是天、地、人交疊的時事所成;而最近真的到了某朋友的公司分享經驗,過程我也是掙扎了許久,讓我自己都覺得我自己龜毛透頂。

雖不能說不想營利,但到目前為止,Inside本身沒賺任何一毛錢,連google adsense都不放,旁邊Richii的小費箱,也只是覺得欣賞Tai的風格而放。

最近幾週以來,我不斷的看到或聽到奇怪的東西,讓我覺得,這年頭到底是怎麼了?網路的用意難道是讓人無的放矢的批評你不認識的人嗎?還是文人相輕,別人與你認可的不同,就得非得酸一下不可嗎?無聊的戳客或者鄉民也就算了,連某些原本令我尊敬的人,都傲慢的令人不敢領教。

你可以選擇不看,那是你家的事。

我感謝所有支持的人,葉問裡的洪師傅說,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國武術就不行;但我要靠北的說,為了生活,我可以忍受奇奇怪怪的鳥事,但用言語侮辱任何我們的一個人,就不行!

抱怨廢文一長串,補個淦!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搜尋引擎以及社群媒體

 

呼吸般自然的搜尋流量

Google利用爬蟲的技術,將全世界的網站收錄在自己百萬台的機器裡頭,透過由許多天才所打造的演算法,為所有的網站進行排名,形成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搜尋引擎結果,藉由分析這些網頁並搭配上語義分析,推測使用者想要什麼,進而給予適當的廣告,變成耳熟能詳的關鍵字廣告。

只要有上網,如果沒有做一些特別處理的話,基本上每個人所發表的文章、留言、照片、影片,都已經早就被Google給紀錄下來,只是還沒有被透過特殊的關鍵字被發掘出來,近幾年來流行的人肉搜索就大概是基於這樣的方式。

對於經營網站的人來說,透過搜尋進來的流量,就彷彿如呼吸一般的自然;在台灣,大多數的網站,可能仍然是以Y!K搜尋的流量為主,其次是Google搜尋進來的流量,但有趣的是,除非我們是像紐約時報之類的業者,不然我們根本沒想過Google對於我們的網站會有任何的威脅,或者是需要提防的點,因為搜尋引擎可以為我們帶來流量這件事早就已經是某種常識,僅管這些搜尋引擎索引的/消費的是我們的網站,我們的內容。

參考流量來源逐漸擴大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注意到,社群網站的媒體威力正慢慢擴大,從早先的論壇、部落格、書籤網站,到近期的Plurk以及Facebook,基於人們的討論以及推薦,網站的流量來源其實有一大塊早就是這樣來的,隨著過去一年Plurk以及Facebook的急速竄升,更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

下面這張圖是台灣知名部落客重灌狂人在其Facebook上分享的照片(希望這不會被罵…Orz),雖然看不到確切的時間區間,但您可以看出來,由Facebook以及Plurk為其所帶來的網站流量,已經占其網站造訪次數的5成以上,可以說是相當驚人。

image-7317_4BCC8089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 會抓流量的就是好貓

姑且不論Facebook之類的社群媒體將會對使用者的隱私權到底會造成多大的衝擊,或者說跟Google比較起來,到底哪一個是比較正派或者無遠弗界,因為人家想怎麼幹,基本上對於像我這樣的重度網路依存者,對於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多大的對抗能力。

可以想見的是,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這將會是一股無法抵擋的潮流,就好像某人忽然跟你說,我們現在把Google擋起來,不要讓它消費我們的內容,我們一定會認為他腦袋裡不是有超級無敵特別的商業模式,要不然就是瘋了。

以『為了讓網站內容易於被搜尋到,所以我們要對搜尋引擎友善』的思考點上,我們進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搜尋引擎優化(SEO)技巧;對應到這些社群媒體上,我們可能要思考的核心是『為了讓網站內容易於被分享到,所以我們要對社群媒體友善』,針對Facebook、Plurk、Twitter進行社群媒體分享優化(SMSO,這詞我亂掰的)技巧,想必會是這幾年的新顯學。

『我們已經任Y! / Google 予取予求10年了,難道接下來我們換著被Facebook再魚肉個10年嗎?』

『嗯,也許真是這樣也說不定。』我說。

 

 

掰了老半天,其實這篇只是我被連續問了好幾次某些同款問題後的奇怪牢騷。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259990934_c94dd23010(By judepics@Flickr)

1982年,兩位犯罪學家詹姆斯‧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佐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受到菲利普的啟發,於《The Atlantic Monthly》中發表〈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文中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假如房子的窗戶玻璃被打破了,而該扇窗戶又沒有及時修理,彷彿暗示人們得以縱容破壞,而去打破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使人產生無序的感覺,慢慢形成不良的風氣,違規行為亦因此滋生和蔓延。

由此可知,「破窗理論」是一種集體行為。要防止不良集體行為的發生,當出現「破窗」就必須趕快處理。否則,「破窗」就會發出訊號無序的暗示,大家的自律性亦隨之鬆懈。

這個理論,是在之前朱學恆的部落格中讀到的,由於台北市容裡,出現了不少的塗鴉(當然,這是將塗鴉視為非藝術而是某種幫派勢力或者亂源的一種想法),如果清潔隊或者市環保局並未即時來改善這情況,則進而可能產生破窗的效應,在朱學恆發表後,最近看到隨處的塗鴉數也隨之減少。

某種程度來講,我對於垃圾留言/部落格/帳號的處理態度也是一樣的,而短時間看起來的確起了一些成效。剛剛在某雜誌上看到這四個字,喚起了我對這件事的一些想法。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奪天書 The Book of Eli - 末日之後的福音

是的,這是另外一部可能把精彩動作場面都剪接在預告裡的片。以下有劇情,觀看請斟酌。

不論是電影飛車衝鋒隊、終極神差等等,或者遊戲Wasteland、異塵餘生Fallout系列都有著同樣的概念。在某種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本土遭受重大打擊,殘存下來的人們,在荒蕪大地上所發生故事。也許只是為了對抗橫行的盜匪、或者是為了殘存的聯邦政府重建威信,又或者是為了找尋某種資源,意外的左打變種生物、右打各式邪惡勢力成為人類救星。

情節設定老套,但是不知為何,這種的梗特別的吸引我。

在奪天書的故事,則是大戰後的31年。天空因大戰之故,也許是紫外線特別的強烈,所有人都得戴上眼鏡,才能夠使得自己的眼睛免於盲疾。丹佐華盛頓飾演Eli,一個神秘的行者,就好像眾多類似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樣,他肩負著一種使命,而這次故事的使命,則是上天讓他帶著可能是人類最後一本的聖經,行往最後的一片人類的淨土。

4355004002_a66b20ed4d_o

就好像我們常聽到的傳奇故事,上天透過一種聲音,讓Eli成為某種的使徒,並透過信仰的力量,剷除路上的奸邪之徒,到達目的地。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可以把這部片視為某種的未來荒土版的西遊記,只是孫悟空變成一個揮舞大刀與散彈槍的黑人大叔罷了。

而相對於Eli的反派盜匪領袖,透過了控制飲水以及一幫匪徒的力量,控制了某個城鎮,也處心積慮的希望能夠透過『聖經』話語的精神力量來鞏固甚至是強化自己的勢力;他不見得信仰這件事,但只是相信『精神』的力量。而看起來,Eli則真的透過信仰,最終完成自己的使命。

當Eli 最終抵達位於舊金山外的Alcatraz Island(也是The Rock中著名的監獄島),讓我有種到了Fallout系列『鋼鐵兄弟會』大本營的感覺,充滿紀律的部隊,在大門的背後,守護著人類最後的文明。

觀察得到戲院裡一堆人東倒西歪的模樣,應該很多人會覺得很枯燥乏味,或者是電影中充滿著上天引領的情節頗不以為然。但我還是覺得十分有趣,就好像『我是傳奇』一般,最後配角們充滿著信仰,仍然找到最後的希望之地。

再次提醒,這不是像動作片魔鬼終結者4、惡靈古堡之類的戲碼,步調會相當緩慢,也看不到核彈落下或者是特殊的雷射或機械文明,只會看到大彈坑與荒蕪的世界。

Richard Ashcroft & Coldplay - Bittersweet Symphony

在回家路上,廣播中聽到Verve的Bittersweet Symphony,前幾些年曾經把這首歌設成自己的鈴聲,煞是懷念,尤其是那個前奏,真的是百聽不膩,無怪乎是1997年英國的國歌XD。剛做了一下搜尋,居然有Verve主唱Richard Ashcroft與Coldplay在Live 8演唱會上的youtube版本。看起來,這可真是英倫搖滾的經典畫面呀…

Bittersweet symphony by The Verve

'Cause it's a bittersweet symphony, this life
如同一部甘苦交響曲 這樣的人生啊
Try to make ends meet
總想要追求圓滿
You're a slave to money then you die
一生為金錢賣命 然後死去
I'll take you down the only road I've ever been down
就讓我帶你走過我唯一走過的路
You know the one that takes you to the places
就是你所知道的那個
where all the veins meet yeah,
體驗一切悲歡交集的所在
No change, I can change
改變 我可以改變
I can change, I can change
我可以改變 我可以改變
But I'm here in my mold
我卻被框在這裡
I am here in my mold
被框在這裡
But I'm a million different peopl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但每過一天 都有千萬個不同的我
I can't change my mold
改變不了如此束縛
No, no, no, no, no
不 不 不 不 不
Well I never pray
不曾祈求過什麼
But tonight I'm on my knees yeah
但今晚我虔誠跪下
I need to hear some sounds that recognize the pain in me, yeah
我需要聽見這樣的聲音 感受我悲痛的聲音
I let the melody shine, let it cleanse my mind, I feel free now
旋律會發光 洗竄入腦 讓我得到解脫
But the airways are clean and there's nobody singing to me now
卻發現 沒有人在唱歌 只有自己的呼吸
No change, I can change
改變 我可以改變
I can change, I can change
我可以改變 我可以改變
But I'm here in my mold
我卻被框在這裡
I am here in my mold
被框在這裡
But I'm a million different peopl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但每過一天 都有千萬個不同的我
I can't change my mold
改變不了如此束縛
No, no, no, no, no
不 不 不 不 不
I can't change
無法改變
I can't change
無法改變